不要惊奇配资股票配资如何,这已是万科的最后一次了。
从 1994 年的君万之争,到 2015 年的宝万之争,再到 2024 年的债务危机,政府专班进驻,这是万科历史上的第三次渡劫。
从控制权之争,到失去管理权,这可能是万科最后一次"劫"了。
01万科,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?
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史上,万科始终是一个标志性符号。
它的三次重大危机—— 1994 年"君万之争"、2015 年"宝万之争"以及 2024 年至今的债务危机,不仅折射出企业治理的复杂性,更成为行业周期与时代变迁的缩影。
万科的每一次危机都像一场渡劫,考验着企业的韧性,也重塑着行业的格局。
从这一次的万科劫来看,十年后的万科,会是什么样子的?
国资全面进驻后的万科,找一个企业管理模本的参照,或许是现在的华润,金地,或者绿城。
02第一次渡劫:君万之争(1994-1995)股权分散的早期警示
1994 年,君安证券联合四家万科股东发起"逼宫",试图通过改组董事会夺取控制权。
这场危机暴露了万科股权高度分散的隐患:创始人王石仅持股不到 1%,而君安证券通过联合股东持股比例达到 10.73%,直接挑战管理层权威。
王石通过分拆君安阵营、争取中小股东支持,最终化解危机。
经此一役后,万科引入华润作为第一大股东(持股 14.89%),形成"大股东不干预 + 职业经理人主导"的治理模式,成为此后 20 年稳定发展的基石。
君万之争给予企业管理的启示: 股权分散虽有利于管理层自主权,但也为外部资本入侵埋下伏笔。
03第二次渡劫:宝万之争(2015-2017)资本野蛮人的时代烙印
2015 年,宝能系通过险资杠杆在二级市场疯狂扫货,斥资数百亿元连续举牌,持股比例一度达 25.4%,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。
这场争夺战的本质是资本对优质资产的"围猎":万科彼时市值被严重低估,且股权分散,成为险资眼中的"肥肉"。
万科管理层以王石、郁亮为核心,通过停牌、引入深铁集团重组、舆论战等方式反击,最终在监管介入下,深铁以 29.38% 持股成为新控股股东,宝能逐步退出。
在千钧一发之际,经过王石及万科的万般周旋,关键转折出现了。
在政策层面,保监会对险资举牌的收紧,直接削弱了宝能资金来源。
在资本博弈上,恒大短暂介入(持股 4.68%)加剧了混战,最终成为深铁入局的"垫脚石",恒大获利而去。
在治理重构上,深铁作为"财务投资者",延续了万科管理层的独立性,但过度依赖单一股东的问题仍未解决。这也为第三次渡劫埋下了伏笔。
宝万之争给与的教训是,资本市场的规则漏洞与政策风向的突变,足以颠覆企业命运。
宝能万科之争落幕后,王石正式卸任万科。
2018 年 9 月,万科内部会上提出"活下去"。这一口号,惊呆行业。然而,万科作为行业吹哨人,自身并未警醒,或许由于船大难掉头,依然在规模的路上航行。
2023 年万科依然斥资 830 亿元拿地。
2024 年万科年报显示巨亏 450 亿元。
04第三次渡劫:2024 年债务危机行业寒冬下的生存考验
2024 年,万科遭遇成立以来最严峻挑战。
1,财务崩塌:归上市公司亏损 450 亿元,合约销售额从 2020 年 7000 亿元峰值跌至 2024 年 2460 亿元,经营性现金流首次转负;
2,信任危机:供应商公开声讨、投资者指责管理层"躺平",甚至被预言" 2025 年必违约";
3, 债务压顶:2025 年到期债务超 200 亿元,融资渠道冻结,被迫"断臂求生"——出售上海七宝万科广场、深圳超总地块等核心资产,7 折甩卖资产回血;
4,政府介入:2025 年初,政府工作组全面进驻,协调债务重组与资产处置,标志着危机已从企业层面升级至系统性风险。
万科第三次危机的深层原因在于,
1)行业下行: 房地产销售萎缩、价格下跌的" L 型"周期持续,万科未能及时转型轻资产模式;
2)战略失误: 多元化扩张(物流、商业等)拖累现金流,而"小股操盘"模式在行业低迷时反噬利润;
3)治理僵化: 深铁作为国企股东缺乏灵活支持,管理层应对危机的决策迟缓。
万科的自救与困境,通过 REITs 发行、银团贷款、高管增持等举措筹措资金,但市场信心崩塌下,这些努力杯水车薪。其困境与恒大、碧桂园等房企爆雷共同印证了, 行业"大而不倒"神话终结,唯有"活下去"成为最低纲领。
05万科三次危机的共性反思
股权结构的双刃剑, 从君万到宝万,分散股权既避免了一股独大,也招致资本觊觎;而深铁入局后,国企股东与市场化管理的矛盾在危机中暴露。
政策与周期的支配力, 无论是险资监管收紧,还是行业调控加码,外部环境的变化始终主导企业命运。
管理层的局限性, 王石时代的理想主义、郁亮时代的精细化管控,在行业剧变前均显乏力,反映出职业经理人体系在极端风险下的脆弱性。
在跌宕起伏的地产三十年,万科是行业理想与情怀的背影,已渐行渐远。
06地产未来:生死局中的行业启示
万科的第三次渡劫尚未落幕,但其命运已与行业深度绑定。
从短期来看,政府工作组的介入或能避免债务硬着陆,但资产贱卖与信用修复需数年时间。
从长期来看,房地产从"高杠杆扩张"转向"存量运营"的模式革命中,万科能否凭借物业、租赁等业务重生,仍是未知数。
手哥有房地产三个时代的思考,不同时代,对应房企和营销的不同红利。
万科困境给予行业的镜鉴是,当周期红利消退,唯有敬畏风险、重塑现金流管理能力,方能在风暴中幸存。
这场渡劫,或许正是中国房地产从"黄金时代"迈向"黑铁时代"的残酷成人礼。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"地产操盘手"配资股票配资如何,作者:手哥 +DS,36 氪经授权发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