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原标题:今日清明|浙江这些习俗、时令美食手机炒股如何加杠杆,你都知道吗?)
燕子来时新社,梨花落后清明。4月4日20时49分,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,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。
桃花初绽,杨柳泛青莺飞草长,风轻雨润万物生长,清净明洁一派气清景明的春日气象“清明”由此得名。
清明,既蕴生生不息之机,亦藏念念不忘之情。人们扫墓祭祖,慎终追远缅怀先人,致敬英烈,流淌着我们对过去的思念,也承载着对未来的期待。
一起看看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:
展开剩余84%祭拜与扫墓
扫墓,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(或前三天)寒食的习俗,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,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,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。
踏青
又叫探春、寻春、郊游,就是脚踏青草,在郊野游玩,观赏春色。四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
放风筝
每逢清明,人们就要放风筝。过去,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,便剪断牵线,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,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,给自己带来好运。
插柳戴柳
过去在清明这天,家家都要在门前挂上柳条,有的人还要在头上戴上柳枝。插柳于户,可以驱邪祈福;戴柳于首,寓意留住青春。蕴含着人们对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来的殷切期盼。
摄影:断桥里尔
植树
清明前后,春阳照临,春雨飞洒,种植树苗成活率高,成长快。因此,自古以来,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,俗语说的“清明前后点瓜种豆”也是这个道理。
轧蚕花
含山“轧蚕花”源起于宋代,历明清而益盛,这是杭嘉湖蚕桑地区影响最广、规模最大、最具群体性的“蚕事”民俗活动,包括“蚕花庙会”,以及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“扫蚕花地”等。
清明前后,一批季节限定美味回到了浙江人的餐桌,每品尝一口,都是春天的味道。
青团
青团最初为清明祭祖所用的冷食,经过多年的演变,已成为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。青团有甜咸两种口味,甜口豆沙细腻甜蜜,咸口以咸菜笋干肉丝为主。
油焖春笋
油焖笋是江南一带常见的春笋做法,更是一道江南名菜。被油煎香的春笋,裹满了浓油赤酱,口口嫩爽,油香中带着一股笋的清香,超级下饭。
马兰头拌香干
清明前后,马兰头嫩芽带着露水清香,焯水切碎,与五香豆腐干共拌,淋上香油,一口咬下,仿佛感受到整片山野的气息。
香椿炒蛋
这是多少人春天最想念的一口鲜嫩?热油爆炒,蛋液裹挟着香椿的香气在锅中翻腾,这一盘上了桌,挑食的小孩也要多吃两碗饭。
荠菜炒年糕
将荠菜剁碎与年糕同炒,白玉般的年糕裹上碧绿菜末,软糯中透着清香。也可以加入春笋和肉丝增香增鲜。
螺蛳
“清明螺,赛过鹅。”螺蛳在春天里变得肉质紧实,鲜美无比。将螺蛳剪去尾部,放入锅中,加入葱姜蒜、辣椒、酱油等调料,大火爆炒。嗦一口,汤汁和螺蛳肉仿佛汇聚了整个春天的鲜美。
河蚌
清明前后的河蚌最肥美,怎么做都好吃,无论是鲜咸香美的“河蚌炒韭芽”、清新爽脆的“汆蚌肉菜心”,还是鲜嫩爽口的“春笋炒蚌丝”、鲜甜醇厚的“河蚌豆腐汤”,都让人欲罢不能。
龙井茶
在春日的明媚光景中手机炒股如何加杠杆,寻一处院落,沏上一壶明前西湖龙井,伴随着升腾而起的雾气,眼望着迷蒙柔静的美景,鼻腔里充斥着浓郁的茶香,那一刻,江南的优雅便扑面而来。
发布于:北京市